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知识 >

今日孤独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孤独症的早期发现)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孤独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孤独症的早期发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尽管自闭症的患病率和致残率很高,但在各种导致儿童残疾的疾病中,自闭症是最好的治疗和干预手段。给予科学干预,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当一部分孩子成年后能够具备独立生活、学习甚至工作的能力,一小部分孩子能够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那些得到早期诊断和干预的孩子,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自闭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作为自闭症防治的重点工作。修订后的DSM-5明确指出,作为一种先天性发育行为障碍,自闭症的症状必须在婴儿早期出现,这为医生早期诊断自闭症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与一些先天性缺陷不同,它们可以在孩子出生时表现出来。对于自闭症来说,虽然敏感的父母可以在不到一岁的婴儿时期感受到孩子的不同,发现孩子的早期迹象,但少数有经验的医生也可以在一岁内做出诊断。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要等到一定年龄,才开始出现明显的自闭症症状。

通常自闭症的诊断在3岁以后是可靠的,诊断的稳定性比较高,也就是说小小年纪自闭症的诊断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当然,这与医生是否遵循标准程序、是否使用高质量的诊断量表和评估工具有关,也与确诊医生的个人临床经验有密切关系。那么为了保证诊断的可靠性,我们有必要在三岁以后才给出明确的诊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自闭症和其他发育障碍,如智力低下和脑瘫,早期诊断已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早期诊断可以导致早期干预,即早期治疗。

对于自闭症儿童,如果能在孩子两岁甚至一岁的时候就给出诊断,并尽早开始治疗,那么孩子好转的几率会明显高于在更大的年龄进行干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有人指出,鉴于早期诊断的不可靠性和诊断标签的负面影响,症状不明显的患儿可能得不到诊断;但是,不确诊不代表没有帮助,还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我们不能等到孩子大了,症状变得典型了,再进行干预治疗。

那么自闭症的早期征兆是什么呢?即使在一岁左右的正常发育阶段,由于主要的生活活动都是由家庭父母照顾,我们对他们的社会交往也没有很高的要求,不要求孩子具备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能力;正常孩子一岁左右不出现语言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的运动能力还处于学步前后的阶段,还没有“能力”表现出转身、整理东西等刻板行为。因此,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医生也不能轻易在早期诊断出自闭症。

但早期诊断并非不可能。要早期发现自闭症,需要儿童保健工作者和家长知道,儿童最早的症状通常不是一些异常行为的存在,而是一些正常行为的缺失。包括以下几点:

1.孩子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或者只有有人径直走到他面前做鬼脸时才有反应;

2.孩子曾经说过几句话,后来就不会说了(语言退步);

3、2岁的孩子社交能力有退步。比如,一个孩子本来会拍手或者玩“虫飞”和捉迷藏之类的游戏,挥手告别,但后来失去了这些能力;

4.一个孩子本来会有意义地使用几个词,比如“爸爸”或“瓶子”或“鸭子”,后来逐渐停止使用,再没有其他新词出现。

5.孩子已经学会用手指指着东西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但他们从来不会用“指”来给别人看东西或引起别人的注意。

超过一半的家长因为孩子不会说话而带孩子去看医生或寻求帮助。对于一岁半以上,不会有意义的说话(比如定向叫“妈妈,爸爸”)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有自闭症的可能。我们当然知道,孩子的沉默或者轻微的语言滞后有很多原因。包括自闭症,也包括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脑瘫、耳聋等。医生要注意的是,不要随便安慰父母说“别担心,你大了会好起来的”。医生可以把语言问题作为孩子是否自闭的起点,开始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其他情况,收集更多与发育和行为相关的其他信息,并据此做出初步判断或转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儿科医生在普通门诊诊断自闭症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包括,普通诊所通常缺乏供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和玩具;儿科医生的出诊时间非常有限,很难观察到孩子缺乏前述能力;大多数孩子害怕医生,但是不看医生,不回应别人的发言,不想玩游戏。

合理使用常用筛查工具是提高自闭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自闭症筛查测试,比如修订版的儿童自闭症行为量表,可以用来筛查一岁半到两岁的儿童。是国内最常用的筛查量表。沟通象征行为量表,适用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第一年库存(FYI),可用于9月至1岁的婴儿;自闭症特质早期筛查(ESAT),适合15-18个月的孩子;这些量表大部分都有中文版,可供初级保健医生使用。

然而,这些筛选测试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以下特征可以作为不同年龄婴幼儿孤独症早期警示信号(red flags)。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说明孩子应该尽快转往送往专业机构进行孤独症进一步评估。

  表 婴幼儿孤独症早期警示信号

  到6个月大,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笑或其他热情、愉快的表情

  到 9个月大,孩子对声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仍没有互动式的分享

  到12个月还不会咿呀学语

  到12个月还不会做手势,譬如用手指指物、给他人展示东西、伸手够东西、招手等

  到16个月还没有语言

  到24个月还不能说出两个单词组成的有意义的词组(不包括模仿或重复的语言)

  在任何年龄出现言语、咿呀学语、社交能力方面的退化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早期筛查的可疑阳性结果?如上所述,有丰富经验的儿科发育行为专科医生已经可以在一岁左右,甚至一岁前就对个别典型的病例做出孤独症的诊断。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多数情况下医生还是会比较慎重。医生们的确发现,有些孩子没有能够通过筛查,即筛查阳性或可疑阳性,在一岁左右就会有一些孤独症的早期征象,例如叫之不应(不是听力问题);目光不能注视(不是视觉障碍);缺乏对母亲的依恋情感;但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刻板行为;语言没有出现,却也在发育容许的范围之中;对于这样的孩子,医生通常不做出诊断,但给予干预指导;同时要求每一个月或两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跟踪。如果孩子的情况逐渐好转,这是大家都期盼的结果;如果孩子的问题似乎逐渐明显,医生也会根据情况作出最终诊断并开展强化干预。

  那么家长会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给予强化的干预呢?原因是对于低年龄的孩子,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可能是足够的,并不耽误孩子的病情;另外,由于孤独症预后总体不乐观或者问题的严重性,“孤独症”的诊断会让这个阶段的家长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中,这不一定恰当;因为在临床实践中,的确有些孩子在6个月到一岁左右有这些问题,后来逐渐好转,发育成为正常儿童。美国儿科学会在2008年指出,初级保健儿科医生在婴儿9个月健康保健检查过程中,必须对孩子是否有孤独症的早期征象进行询问、观察和记录,发现上述早期征象,如果不能确定诊断,应该向专科医生转介,同时向家长提供简易的早期干预方法。

  事实上,在一岁前后,尤其是一岁前的早期干预活动与正常儿童的养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并非很专业很高深的技术或措施,而是正常教育的强化,即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重点要领包括以下几点:

  1、尽可能不让孩子独自闲着(或独自忙着),父母总是在与孩子处于一对1、面对面地互动中。

  2、父母要利用丰富的眼神、真实略带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动听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密集的社交互动。父母要热情奔放、言语抑扬顿挫。

  3、父母要借助孩子生理需求、日常养育活动、亲子游戏等过程中开展干预。尽可能避免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多做传统婴幼儿游戏。

  4、强调父母对婴儿气质的了解,据此实施个体化教养,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5、强调根据儿童社交发展的规律开展相关的亲子游戏和社交互动活动。

  无论孩子是否反应,父母不要因此受到影响。如果孩子反应恰当,那就愉快地继续这样的活动;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不要因感受挫败而停止计划中的教育活动,要保障孩子在这个时期,在与父母以及家人丰富的社交互动中成长。也许孩子逐渐改善了,不是孤独症了,我们和父母乐观其成;也许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相关特征依然,那么我们并没有耽误孩子,婴儿早期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告诉我们,此前的教育干预活动对孩子的症状有缓解的效应,甚至发生了重要的逆转缓解效应。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