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婴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感染: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其中,细菌感染常见于伤寒、粟粒性肺结核患者,病毒感染可见于流感、麻疹、风疹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他病原微生物,如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主要破坏中性粒细胞,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此外,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黑热病突出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这些病症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为主,控制后感染会恢复;
2.理化因素:放疗、化疗和长期暴露于X射线下的患者可能患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应避免长期暴露于辐射下。对于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的患者,根据情况,考虑暂停放化疗,缓解对骨髓的抑制。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也可用于促进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此外,一些退烧药、抗菌药、干扰素、治疗甲亢的药物如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等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这种情况下应停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或改用其他药物;
3.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骨髓造血功能,纠正贫血。比如淋巴瘤可以用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必要时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4.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抗体破坏中性粒细胞,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一般来说,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者可考虑免疫抑制剂。通过控制病情可以减轻抗体对中性粒细胞的损害。同时要注意饮食和休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5.其他:肝硬化和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可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肝功能严重受损,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严重降低。可采用药物治疗,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必要时考虑部分脾动脉栓塞。
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我们需要积极寻找病因,治疗的原则主要是去除病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