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全鼻再造图片,全鼻再造的历史和现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鼻部整形手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早在古印度就有记载。在当时,切除鼻子被视为惩罚人的常用方法,导致了这种手术的兴起。如今,导致鼻缺损的原因已经发生了变化。皮肤恶性肿瘤、意外车祸、暴力伤害、动物咬伤等。已经成为鼻缺损的常见原因。
在15和16世纪,BrancedeBranca创造了“意大利方法”用上臂带蒂皮瓣再造鼻子。上世纪初,整形外科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许多全鼻再造的方法。
1.鼻再造的特点
鼻子位于面部中央,是由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孔和鼻小柱组成的复杂三维圆锥体。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审美因素,如长度、宽度、高度、弧度和多条曲线。Burgett在1985年提出,鼻子表面是由浅脊和谷绘制的,它们将鼻子分为凸面和凹面。
鼻尖可分为半尖、鼻背、成对鼻侧壁、鼻翼和软三角。这些鼻子的形状取决于它们下面的硬组织和软组织的轮廓。缺损的大小和形状应该改变,以适应鼻亚单位。当缺陷的大小超过这个亚单元的50%时,缺陷应该扩展到覆盖所有的亚单元。如果缺损被修复,再造的鼻子将呈现正常的形状。
同样,如果切口设计在两个相邻亚单元的交界处,术后疤痕也会被很好的掩盖。鼻再造的方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可以说,鼻再造的历史是整个整形外科历史的缩影。到目前为止,鼻再造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皮瓣法和皮管法。
1.1额部皮瓣:额部皮瓣鼻再造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世纪,印度就有人用前额皮瓣进行鼻部再造,被称为“古印度法”。1861年,英国外科医生Carpue报道了两例前额正中皮瓣鼻再造术,手术成功。1946年,卡赞健在美国推广了经典的前额正中皮瓣鼻再造术。他取前额正中皮瓣(包括双侧滑车上动脉为血管蒂),向下旋转180度进行鼻再造。
现今,前额皮瓣仍是一种成熟的手术方法,是全鼻再造的主要方法。适应证为:全鼻缺损或前半鼻缺损不能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或相邻皮瓣一次性修复;眉毛至发际线皮肤距离大于6cm,局部皮肤无疤痕、无疖;两条滑车上动脉都没有损伤。
应用额部皮瓣进行鼻再造具有以下优点:额部皮瓣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额动脉和鼻背动脉供血,皮瓣成活率高;再造的鼻组织牢固,无植骨支撑,皮肤弹性、厚度、颜色与鼻部相近,更美观;皮瓣蒂部靠近鼻根,便于转移。其缺点有:术后前额中部留下疤痕,影响美观;手术需要在II期完成,病程较长;当缺损面积较大时,供瓣区组织量不足。
1.2额部扩张皮瓣:为克服单纯额部皮瓣鼻再造术的缺点,王良可提出应用额部扩张皮瓣进行鼻再造术,供区可直接牵引缝合,术后仅在前额留下不明显的线状瘢痕,基本保持前额正常解剖形态。手术分三个阶段:首先将扩张器置于额帽腱膜和额肌下,当扩张的皮肤足够时,t
扩张皮瓣的颜色和质地与邻近组织相似,韧性良好。扩张的前额皮瓣比未扩张的前额皮瓣更薄且更有弹性。抗氧化能力强。目前,我科已用该方法完成了10例全鼻再造,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2.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回顾鼻再造术的历史可以知道,虽然鼻再造术的手术方法很多,但是每种手术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一般来说,在不损伤额部皮肤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使用额部皮瓣或额部扩张皮瓣进行鼻再造。随着额部皮瓣鼻再造术的不断发展,旁正中皮瓣因其对蒂部血供影响小、易旋转等优点已逐渐取代正中皮瓣。
皮瓣的选择也从传统的带大量额肌的厚皮瓣发展到带少量额肌的薄皮瓣甚至超薄皮瓣。但其血供的理论基础仍需在额部血管的精细解剖和微血管的构筑上进一步研究。随着美容整形外科技术、三维图像分析技术、显微解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相容性替代支架和工程化全鼻产品的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从实验室里制造出形状、颜色、质地、功能与缺损完全匹配的鼻子,用于临床移植,这将是整形外科史乃至整个医学史上的一大飞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