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知识 >

垂体瘤手术技巧(垂体瘤常见手术)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垂体瘤手术技巧,垂体瘤常见手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颅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开颅直视下,可清晰暴露肿瘤上极与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柄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保护上述结构,切除更多生长在鞍上的肿瘤。所以,目前来看,这两种做法各有其价值。临床上广泛采用经蝶入路,当肿瘤生长超出蝶鞍时,采用经颅入路。

1.经蝶入路:Schloffer于1907年首次应用于人体。1909年,库欣成功地应用经蝶垂体腺瘤入路治疗了一例肢端肥大症患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放射免疫测定的出现,使得诊断垂体腺瘤,尤其是微腺瘤成为可能。此外,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应用,经蝶入路已成为切除垂体腺瘤的常规入路,包括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和筛窦-蝶窦入路等几种入路。前两种入路常用,后两种入路除蝶骨入路外。该手术既能选择性切除垂体腺瘤,又能保留正常的垂体组织,使许多分泌性腺瘤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的内分泌功能。

优点:创伤小,切除率高,出血少,术中无需输血,术后恢复快,痛苦小,住院时间短,不影响鼻面部外观,不担心外形美观。

经蝶入路的适应证:

所有垂体微腺瘤;

鞍内垂体腺瘤,或轻微鞍上生长;

肿瘤生长至蝶窦;

垂体瘤伴脑脊液鼻漏;垂体卒中不伴有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视交叉前固定;

患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

口服溴隐亭后,大的PRL和GH腺瘤缩小为鞍状。

禁忌症是:

脑垂体扩张成不规则形状的鞍状;

大多数肿瘤位于鞍上;

青少年蝶窦或未成熟蝶窦呼吸困难;

副鼻窦和鼻腔炎症。目前只要手术合适,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采用经蝶手术。

2.经颅手术:经额入路由Krause于1905年首次应用于临床,适用于生长至鞍上和鞍外区域的较大垂体腺瘤患者,并伴有视神经和其他神经组织受压症状。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肿瘤组织对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压迫,从而挽救患者的视力,解除对其他组织的压迫。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大多无法改善。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向及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可选择额、颞或翼点入路。

操作指示:

肿瘤在鞍上生长成哑铃状;

肿瘤长入第三脑室,伴有脑积水,颅内压增高;

肿瘤生长至鞍外前、中、后颅窝;

有鼻窦炎或蝶窦气化,无微钻者;

放疗效果不理想;

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瘤内出血。

术后视力和视野恢复受以下因素影响:

术前视神经损伤程度,如术前损伤严重,导致术后恢复差;

一般视神经受压时间和程度在一年以内较好,两年以上难以恢复。

视神经萎缩程度。

影响肿瘤全切除的因素:

肿瘤发展阶段和大小;

肿瘤质地:大多数肿瘤质地较软,

术后并发症:脑脊液鼻漏、脑膜炎、尿崩症、海绵窦、颈内动脉和颅神经损伤后的并发症、垂体功能减退、蝶窦和鼻腔并发症、鼻中隔穿孔、下丘脑损伤、视神经损伤、鞍内血肿、垂体危象、癫痫、精神症状、迟发性低钠血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GH腺瘤术后可并发甲状腺危象、急性心力衰竭、中风等。

3.内窥镜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内窥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和应用的一种手术方法。通过神经内镜,可以发现一般外科显微镜观察不到的结构。使外科医生看到蝶窦全景,避免损伤周围结构。此外,通过改进照明和放大设备,可提供良好的蝶鞍和鞍上区视野。更重要的是,利用内窥镜可以扩大显微手术的范围,可以看到后方和周围结构,为肿瘤的完全切除、垂体功能的保留和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这是神经外科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避免了传统的切开方法和术后鼻腔填塞,使患者恢复更快。但是内窥镜本身的直径比较粗,视野还是太窄,改变角度的能力差,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手术经验的积累不算太多,治疗的患者也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