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导读 您好,现在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

您好,现在程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2、 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

3、 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孔子就是极力提倡积极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

4、他特别重视“刚”,他的生活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舒适),敏(勤劳敏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他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正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

5、 孔子的这些思想,《易传》有进一步的发展。

6、《象传》提出“刚健”观念,赞扬刚健精神,“刚健而文明”,“刚健中正”。

7、把刚健作为一种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中正,即刚健而不过分,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行事。

8、 《象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9、”《象传》倡导的“自强不息”可以说是最有概括性经的典型的论述。

10、 在先秦,不仅儒家主张刚健有为,墨家的“非命”、“尚力”,法家认为当时是“争于气力”,主张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之路,都是积极有为的。

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 儒家思想经过后世儒生的加工提炼,更加为后世之人所接受和推崇,所以儒家思想以其现实精神和积极进取态度赢得了后人的欢迎,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13、 2、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1)、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14、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

15、“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杜甫“”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即使是满怀悲愤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可以看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是“悲中寓豪”。

16、(2)“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

17、 汉代的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有)里,演《周易》;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作也。

18、 (3)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19、 《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意思是: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

21、《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22、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被当“”积弊日久时,有识之士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改变法规。

23、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明代东林党人澄清吏治、反对阉党的斗争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