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今日最新如何煎中药最科学(如何煎中药)

2022-08-20 15:15:43 来源: 用户: 

您好,小编农农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如何煎中药最科学,如何煎中药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2、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3、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4、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5、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6、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7、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8、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9、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10、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

11、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12、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13、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14、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15、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16、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17、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

18、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

19、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

20、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

21、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

22、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

23、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4、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25、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

26、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

27、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

28、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

29、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

30、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

31、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

32、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

33、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

34、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

35、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36、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

37、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38、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39、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40、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

41、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42、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43、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

44、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45、”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46、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47、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48、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49、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50、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51、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52、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53、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54、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55、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56、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57、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58、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59、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60、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61、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62、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63、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64、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65、常用于寒证。

66、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67、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68、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69、常用于热证。

70、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71、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

72、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73、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

74、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75、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76、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77、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78、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

79、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

80、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81、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82、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