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姓和氏的起源,姓和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
2、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
3、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
4、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5、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6、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
7、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8、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9、《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10、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11、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12、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13、 先来谈谈姓。
14、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15、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
16、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
17、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
18、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19、《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
20、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
21、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
22、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23、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
24、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
25、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6、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
27、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28、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
29、至于女子则称姓。
30、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
31、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
32、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
33、“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
34、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35、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传·昭公元年》)。
36、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37、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38、 再来谈谈氏。
39、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
40、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
41、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42、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
43、 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44、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
45、这最常见。
46、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47、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48、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
49、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
50、“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
51、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
52、《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族”即指氏。
53、 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
54、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
55、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
56、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
57、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
58、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
59、如果不明白这位大夫前后曾有过三个氏,便很不容易弄清这么多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一个人。
60、士、随、范是氏。
61、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士的职务,是以官名为氏。
62、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采邑,是以封邑为氏。
63、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
64、懂得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九种称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叫法而已。
65、又如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
66、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作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67、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氏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把钥匙。
68、 谈到这里,姓和氏的区别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69、但正如任何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具有相对的一面。
70、《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71、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72、”这个古老的传说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往远古追溯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
73、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由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
74、所以,我们又说姓和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联系着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75、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
76、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
77、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78、正因为这样,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
79、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
80、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
81、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
82、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将屈原的姓和氏分得清清楚楚。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