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怎么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该病的病因是EB病毒,1964年由E和B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次发现,故命名为EB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组,是一种常见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潜伏和转化的特点。EB病毒具有双链DNA基因组,成熟的感染性颗粒直径约为150~200nm。培养大约需要4~6周。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LM的病原体。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是这种疾病的病原体。该病毒只能在淋巴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在培养过程中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急性期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患者血清具有高滴度的EB病毒特异性抗体,可长期存在;没有这种特异性抗体的人易患此病,抗体阳性的人不发病。
2、 90%以上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LM病例是由EB病毒引起的,而另外5 ~ 10%被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ike病例的病例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腺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和疱疹病毒6型(HHV-6)引起的。
3、 流行病学此病分布广泛,散发,也可以是小疫情。它通过与患者口腔唾液的密切接触而传播。液滴的扩散并不重要。输血和粪便也是传染源之一。多为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但6岁以下可表现为非显性感染。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儿童早期感染更为常见;相反,青少年多见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多数成人血清抗体已呈阳性,EB病毒不仅可在儿童唾液中发现,而且在20%的恢复期儿童和50%接受免疫治疗者的唾液中也可发现,因为抗体呈阳性。因此,认为EB病毒可以在口腔中繁殖。该病可从潜伏期传播病原体至发病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即使在仅由血清学确诊的恢复期患者中,仍有15%可间歇性排出病毒。
4、 有人提出,传播途径的另一种可能是垂直传播,因为据报道,一名死于这种疾病的两周新生儿在其淋巴结中发现了EB病毒。
5、 因为大部分的感染都是直接接触造成的,所以学校里的飞沫感染不用太担心,但是家庭里的感染可能性更大。这种疾病没有实用的预防方法。
6、 病理性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然后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有淋巴细胞的组织和内脏。咽上皮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都有EB病毒受体)。而IM主要感染B细胞(T细胞很难是EB病毒长期潜伏的地方),然后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在外周血中形成异常淋巴细胞,即活化的抑制性T细胞。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淋巴组织良性增生,无化脓。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显示异常淋巴细胞浸润。爱泼斯坦-巴尔病毒不诱导细胞裂解,但能产生细胞变形,引起形态和功能变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