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常用于焦虑症治疗的药物是什么,焦虑症常用治疗药物的作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抗抑郁药
(一)抗抑郁药治疗惊恐障碍的特点许多随机对照试验支持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惊恐障碍有效。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惊恐障碍实用指南推荐SSRIs作为治疗惊恐障碍的首选,其依据是患者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等较老的抗惊恐药物的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其中帕罗西汀是首个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惊恐障碍的SSRIs。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了这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后来批准的帕罗西汀控释片。另一种SSRIs舍曲林在美国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惊恐障碍。也有大量的证据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证明其疗效不逊于氟西汀。其他SSRIs,如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也已被证明在治疗惊恐障碍中是安全和有效的。虽然一些SSRIs已经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惊恐障碍,但其他的还没有。我们的经验是,这些药物对惊恐障碍的疗效是一样的。我们的选药原则是基于以下考虑:(1)对于既往接受过一些SSRIs且疗效较好的患者,可以首选该药;在过去,如果一种药物有一些无法忍受的副作用,就不应该再次使用。由于这种病的治疗周期较长,药物的价格也是开处方时要考虑的因素。
文拉法辛缓释剂75 ~ 225 mg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对治疗惊恐障碍有效,并已获FDA批准。米帕明、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杂环类抗抑郁药(如去甲丙咪嗪和氯米帕明)对治疗惊恐障碍也有效。但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普遍,而且惊恐障碍患者似乎对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敏感,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二)抗抑郁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特点近十年来,SSRIs也成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一线药物。SSRIs首先降低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精神焦虑,包括焦虑和强迫症状,但对肌张力或自主神经障碍无作用,对躯体症状的改善不如苯二氮卓类药物。但临床观察表明,随着精神焦虑的改善,大部分患者都能感受到躯体症状的改善。大量证据表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对SSRIs的广泛性焦虑症均有效。
包括氯米帕明、多塞平、阿米替林和米帕明在内的环状抗抑郁药(TCAs)是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的抑制剂。研究表明,米帕明比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更好的抗焦虑作用,主要改善精神焦虑。需要注意的是,具有抗组胺作用的TCAs可降低警觉性;其抗胆碱能作用可引起口干、便秘、排尿困难、心跳加快、眼压升高、眼调节困难和认知障碍;TCAs对心肌和心脏传导有类似奎尼丁的作用,它们比SSRIs毒性更大。所以现在较少用于焦虑症的治疗。但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抗胆碱能作用可以通过减缓肠道蠕动来缓解腹痛和不适。此外,TCAs对偏头痛患者有效且便宜。
我们的临床经验是,SSRIs的疗效差不多,只是氟西汀半衰期长,不方便调整剂量。TCAs、SSRIs和SNRIs在治疗初期可能会加重焦虑症状,应通过减少初始剂量或添加抗焦虑药物来避免。SSRIs可能导致头痛、腹泻、恶心、性功能障碍,还可能影响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SSRIs在戒断阶段必须逐渐停药,避免出现自限性不适的戒断症状;SNRIs中的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也可能导致恶心、头晕和性功能障碍,影响细胞色素酶。文拉法辛会导致血压升高。抗抑郁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剂量低于治疗惊恐障碍的剂量。许多由压力引起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在治疗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即可完全缓解,往往无需长期服药。抗抑郁药对那些有严重和持续精神焦虑症状的人有用。
此外,曲唑酮是一种5-HT再摄取抑制剂和5-HT2受体拮抗剂,对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有效。因其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常与无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一起作为晚间镇静剂使用。米氮平是一种抗抑郁药,具有特殊的作用机制。在广泛性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的研究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治疗初期不会加重焦虑,能改善睡眠,但镇静作用较小。因为它可以增加食欲和体重,所以不建议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使用。
2.苯二氮卓类
过去,苯二氮卓类药物是治疗焦虑症最常用的药物。今天,这些药物仍然在焦虑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镇静神经,放松肌肉,减少焦虑,提高癫痫发作的阈值。高剂量时还可明显降低警觉性,诱发放松,引起嗜睡。这类药对精神症状疗效不大;临床剂量只能轻微降低焦虑、沉思、人际关系的高敏感倾向。
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很好的抗焦虑作用。长期规律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产生对镇静的耐受性,但很少有证据表明其抗焦虑作用是可耐受的。患者对增加剂量的持续需求可能是为了寻求欣快感,而不是减轻焦虑。因为耐受性的产生会很快发展成欣快感,患者会追求大剂量用药。
临床上可供选择的品种很多,疗效差异很小。区别主要在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半衰期。吸收快的药物,如劳拉西泮或阿普唑仑,能迅速缓解焦虑,但由于容易产生“快感”,比吸收慢的药物如奥沙西泮有更大的成瘾倾向。当长期给药时,
苯二氮类药物最大的缺点是成瘾倾向。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躯体依赖(如不能减少剂量)。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剂量、应用时间、患者个性以及遗传因素。有物质滥用史和慢性酒精中毒阳性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形成依赖。苯二氮类药物的戒断症状与焦虑症状相似,临床上难以区分究竟是戒断症状还是焦虑症状的再现,又或者是两者共存。因为戒断症状会在2周内消失,故患者潜在的焦虑水平需在药物减少或停用3~4周后才能确定。
总的来说,苯二氮类药物既可单次使用也可以规律使用。由于能明显降低警觉水平和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故尤其适用于有躯体表现的焦虑症患者。与其他镇静药和抗焦虑药相比,即使摄入过量,它们也是相对安全的。其最大的缺点是成瘾性。
Eollister1979年推荐了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方法,可作为临床运用参考。具体如下:在就寝前2h服一次药,如果患者在就寝前略感睡意,或者夜里睡得比平时舒服踏实些,或者第二天早晨醒得较晚,或者醒来仍有些没有睡够和不太清醒的感觉,这个剂量就是恰当的(Eollister称为半催眠量)。开始治疗时服用小剂量,例如安定2mg,以后每晚加量,最高可达20mg。直到确定了半催眠量为止。一般3~5夜便可以将剂量确定下来。然后进行正式治疗。这类药物的血浆浓度半衰期都较长(12~48h),所以传统的每日服用三次并无必要,每日二次就够了。每次服用半催眠量,早晚各一次。
3、其他类药物
有研究表明,丁螺环酮对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但不如文拉法辛;对惊恐障碍治疗无效。与苯二氮类药物相比,丁螺环酮似乎对精神类症状比对躯体症状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对经常与焦虑症共病的抑郁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丁螺环酮不成瘾且副作用轻微,以恶心和头痛为多见;至少要规律服用2周以上才能充分起效。
抗组胺药引起嗜睡和镇静,抗焦虑作用不如苯二氮类药物,有效治疗剂量可能会引起显著的副作用。但此类药不成瘾且起效快,可以间断给药或规律服用,特别对有药物滥用倾向的患者可以使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也常被用于减轻焦虑。但在运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权衡收益与风险,一般仅用于对它们有良好治疗反应的少数广泛性焦虑症者。
β-肾上腺能阻滞剂并不能直接影响精神性焦虑,但它们能通过降低心率和减轻包括肌肉颤抖来减轻由于焦虑引起的心脏反应,可使部分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平静。这类药物起效较快,可临时使用也可规律使用。
许多抗惊厥药物如丙戊酸盐、加巴喷丁、乙拉西坦已被提出可能对焦虑症治疗有用,但其有效性证据还不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