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今日乳腺癌怎么自我检查(乳腺癌怎么防治)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乳腺癌怎么自我检查,乳腺癌怎么防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乳腺癌的预警信号有哪些?

以下乳房状况应被视为警报信号:

(1)40岁以上乳房某一区域局限性增厚或无痛性肿块。

(2)乳房皮肤凹陷。

(3)乳头分泌物异常,尤其是血性的。

(4)乳头回缩,乳头周围鳞状或湿疹样改变不愈合。

(5)乳房形态改变,失去两侧对称性。

2.如何进行乳腺癌早期发现的自我检查?

据统计,80%的乳腺癌是由患者自己发现,然后由医生诊断的。如果能早期发现乳腺癌,根治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掌握正确的乳房自查方法,可以在早期发现乳房的异常情况,尤其是1cm大小、可能尚未转移的乳腺癌,从而为乳腺癌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常规的乳腺检查方法包括目测和触诊。产检前要注意选择日期,最好是月经后9-11天。此时由于乳房充血小而软,更容易摸到肿块。检查时,选择明亮的地方,脱掉外套和胸罩,充分暴露两侧乳房,对着镜子。正确的检查方法是手指并拢轻轻触摸按压乳房,不能用手抓,否则容易将正常的乳房组织误认为肿块。

(1)乳腺检查内容:

  乳房外形:脱去上衣,面对镜子,双臂叉腰或上举过头,反数次,观察乳房外形轮廓是否完整对称,有无轮廓的异常。正常乳房具有完整的弧形轮廓,这种弧形的任何异常改变都应重视。

  乳房的皮肤:注意观察乳房的皮肤是否光滑,色泽是否正常,皮肤有无静脉扩张和水肿,皮肤有无点状凹陷(或称橘皮样变)及区域性凹陷(酒窝征)存在。

  乳头:察看两侧乳头高度是否在一条水平线上,两侧乳头、乳晕的颜色是否一样,乳头的皮肤有无脱落或糜烂,乳头是否抬高或有回缩现象。

  胸壁:从乳头的外上方至乳头的内下方的胸壁是否有较大的暗褐色病样突起存在,要考虑可能是副乳头或副乳房。

3.乳腺癌的发生与月经密切相关吗?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在不同人群中对乳腺癌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高发的白人女性。结果表明,月经初潮早、绝经晚、初产年龄晚是乳腺癌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

即乳腺癌的发生与卵巢功能有关,表现为:

(1)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初潮标志着卵巢功能的成熟。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不断刺激乳腺上皮细胞。有研究认为,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与月经初潮年龄有关。月经初潮年龄越早,将来患乳腺癌的几率越大。与17岁以上的人相比,月经初潮在12岁以下的人患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2.2倍。绝经后乳腺癌与初潮年龄关系不大。

(2)绝经年龄:绝经晚意味着乳房暴露于雌激素的水平延长,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有数据显示,55岁以上绝经者患乳腺癌的几率是45岁以下绝经者的两倍。自然绝经年龄小于35岁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是绝经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的1/3。简而言之,绝经年龄越晚,患乳腺癌的几率越大。

4.乳腺癌的发生和结婚生育有什么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未婚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已婚人群的两倍,即使已婚,不孕或30岁后生第一个孩子也是不利因素。适龄第一次足月妊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虽然怀孕和流产破坏了这种效果,尤其是流产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一般来说,生过一个孩子的女性比没有生过孩子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要小。此外,第一胎的年龄也有关系。根据研究,20岁前首次生育的人患乳腺癌的几率比近30岁后才生育的人低4倍,30岁以上首次生育的人患乳腺癌的几率更大。可以保护生殖乳房,但只是指30岁前月产量充足的人。初产晚期妇女和未孕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增加。母乳喂养和乳腺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是有争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乳腺癌的发病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对绝经前妇女。这

乳腺癌是否会遗传,是患者和家属非常关心的问题。的确,遗传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发挥了作用。研究发现,如果女性的母亲或姐妹在绝经前患有乳腺癌,她患乳腺癌的风险将是正常人的6倍。如果女性的母亲或姐妹患过双侧乳腺癌,那么她患乳腺癌的风险将是正常人的8倍,也就是说,她们当中以及第二代乳腺癌患者患乳腺癌的平均年龄比一般人早10年左右,且大多发生在闭经之前。如果母亲最后得了乳腺癌,但她的两个姐姐都得了乳腺癌,那么患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三倍。但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不是直接遗传的,而是一种‘癌质’的遗传,是对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即乳腺癌的易感因素),而不是乳腺癌本身。也就是说,乳腺癌并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遗传性疾病,乳腺癌患者的亲属也不一定会患乳腺癌,只是比一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大一点而已。乳腺癌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生育、饮食、内分泌等。只有很多因素。

  6、生活习惯与乳腺癌有何关系?

  绝经期前吸烟的 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显着高于非吸烟者,而绝经后者则无差别。Rosenbeng等对医院病例作对照研究中发现饮酒妇女乳腺癌的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40%~ 90%,饮酒的种类和量与发病率亦有关系。此外,有些报道以为饮酒可使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度提高 145%~200%。但饮酒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可能只是混杂的作用。迄今还未能找出合适的生物学机制来解释饮酒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另外,目前也未能肯定应用染发剂与乳腺癌间的关系。

  高脂肪饮食等因素的比例处于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家在调查研究时发现,乳腺癌高发地区的食物普遍含有大量脂肪及动物蛋白。如美国人食物中含有的脂肪和动物蛋白为日本人食物的3倍,故美国人乳腺癌发病率亦是日本人的3倍。在日本国内,家庭富裕的女性,其乳腺癌发病率比贫穷的女性要高8.5倍。调查还发现,当大量人口从乳腺癌低发区移居高发地区时,其发病率往往上升,在美国的亚洲移民中特别明显。这可能与采用"西方食谱"(其中脂肪含量是每日食物总热量的40%)及经济条件不断提高有关。动物实验证明,高脂肪食物促进了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释出,从而亦促使了乳腺癌的发生。

  食物中的脂肪还可能通过以下3 条途径造成危害:

  (1)它可能是环境中脂溶性致癌物的运载工具;

  (2)它为癌增强剂提供来源;

  (3)它抑制了免疫反应。

  许多学者已经发现,肥胖的绝经后女性易患乳腺癌,而高脂肪"西方食谱"的饮食习惯,则往往引起肥胖。究其原因,可能与绝经期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可能致癌的雌甾酮有关,由于它生成于脂肪组织,则肥胖的女性便首当其冲。

  7、长期服用避孕药会不会引起乳腺癌?

  避孕药物具有使用方便,失败率低,能较快恢复受孕能力等优点,因此是目前较常用的避孕措施之一。由于避孕药主要由雌激素、孕激素或二者混合制成,所以不少人担心长期使用避孕药会引起乳腺癌。关于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的关系现在还不清楚。但研究认为,妇女在育龄中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而在育龄早期或更年期使用了口服避孕药,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8、电离辐射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如何?

  乳腺是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为敏感的组织、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的、长大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9、正确认识乳腺增生病

  1、乳腺增生病不是肿瘤:乳腺增生病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乳腺常见病,是在雌激素刺激下发生生理性增生之后,乳腺组织复旧不全所造成的结构紊乱。故有人称之为"乳腺结构不良"。

  2、发病与内分泌失调关系密切:尽管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此病与卵巢内分泌失衡有密切关系。随着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变化,人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也出现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纤维组织生长,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育。随着月经周期雌、孕激素水平变化,乳腺组织结构发生着生理性增生与复旧的周期性变化。

  3、疼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该病最常见的表现为乳房疼痛,这种疼痛多为周期性的经前胀痛或针刺样疼痛,并可牵涉到腋窝,月经来潮后可自行减轻或消退。也有一部分患者疼痛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

  4、肿块并非常见表现:大部分患者都会觉得自己有肿块。实际上,乳腺增生病常表现为乳房多处呈团片状、条索状、棉絮状或颗粒状腺体组织增厚。扪起来象肿块,但并非肿块。不过,少数病情严重者会在乳房中形成多发性囊肿,则可扪到界限十分清楚的肿块。

  5、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为主:该病没有特效治疗。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但对较大一部分患者来说,如果症状不重,无须药物治疗。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会自愈。因此,患者应当重视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症状较重者可予中药治疗。严重者还可使用三苯氧胺或丹哪唑等。但这类药物都对人体的激素代谢有所干扰,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外科治疗对本病无效。只有在不能排除恶性可能的情况下用作确诊的手段。

  6、生活中的自我调节很重要:注意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饮食。尽可能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均有利于病情恢复。

  7、乳腺增生病会恶变的说法没有依据:关于本病是否会恶变,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有明确的关系。一般认为,乳腺增生病只是乳腺癌的多种危险因素之一。

  8、注意定期复查是关键:乳腺增生病一般不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且一般也不会转变成乳腺癌。但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在早期阶段所表现的肿块较小,不容易扪到,且可能与乳腺增生病混杂在一起,有时就连医生也不容易鉴别。因此,提醒患者一定要注意定期到医院复查,以防乳腺癌的漏诊。

  10、定期接受专业乳腺普查

  50岁以上妇女每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40-49岁妇女每2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35-40岁妇女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作为基础资料保存,以便以后作对照。35岁以下妇女不必行乳腺钼靶检查,可用超声行乳腺普查。

  乳腺癌预防手册从吃上“封锁”乳腺癌 要舍得“口福”

  体重和乳腺癌有什么关系?关系可真不小,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如以70公斤为标准体重,每增加10公斤,乳腺癌的发生率提高20%,而60岁左右的女性体重每增加10公斤,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将增加80%。这个数字还是很吓人的!

  从预防乳腺癌的角度出发,女同志还是有必要保持传统的低脂肪、高纤维膳食的习惯。

  对于身体“发福”的女同志,我都劝她们少吃肉类高脂肪食物,而且定期去医院检查。不少人很不情愿:“这不让吃,那不让吃,人活得有啥意思!”我就告诉她们,如果舍不得这点“口福”,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运动,有规律地长期运动。在各行各业中,运动员的乳腺癌发病率最低,天天大运动量,消耗了多余的脂肪,身上没有赘肉,体内的雌激素保持在低水平,当然就不会与乳腺癌“有染”了,国外有人做过统计,育龄妇女每周平均进行4小时的体育锻炼,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减少60%。

  避免饮酒:饮酒对于女性来说,其危害要比男性大得多。饮酒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很少饮酒者高,每日饮酒1杯或l杯以上者,患乳腺癌危险性比很少饮酒者增高45%以上,这种危险性在绝经前妇女中最为显着。目前认为,酒精可刺激脑垂体前叶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与乳腺癌发生有关。因此,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应戒酒或少饮酒。

  少喝咖啡:咖啡、可可、巧克力,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黄嘌呤可促使乳腺增生,而乳腺增生又与乳腺癌发生有关。女性特别是绝经前妇女,如果过多地摄取这类食物,随着咖啡因的大量摄入,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地增加。因此,女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女性,应少饮咖啡,少吃巧克力。

  多吃白菜和豆制品:白菜里含有一种化合物,约占白菜重量的1%,能帮助分解雌激素。豆制品则含有异黄酮,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的发生。此外,玉米、食用菌类、海藻类、大蒜、西红柿、橘类和浆果类水果等蔬果也有作用。

  多吃鱼:据有关报道,鱼类食品吃得较少的美国、瑞士、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妇女,乳腺癌发生率均较高,而摄取鱼类食品较多的日本,妇女乳腺癌发生率则较低。专家们说,鱼类中含有一种脂肪酸,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经常适当地多吃些鱼,对预防乳腺癌十分有益。

  保健品别乱吃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高了,不少爱美的女性担心自己“青春早逝”,经常服用一些女性保健品,特别在进入更年期后,失眠、精神紧张等症状一出现,就更慌了,而亲朋好友出于关心的目的,也往往把保健品当作礼品送给她们。殊不知,这里面弄不好就会“花钱买罪受”、“好心办坏事”。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女性保健品,包括不少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都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雌激素是一把“双面刃”,确能延长女性的“青春期”,但也就带来了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甚至癌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信广告,选择保健品也要因人而异,能不吃的,尽量别吃,一定要吃,也要弄清楚其中的成分,自己没把握的,多问问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自己想当然地乱吃,当心后悔莫及。

  生育也别太晚

  很多都市女性因为工作节奏紧张、保持身材等原因,不愿意生育或推迟到30岁以后生育,这很要不得。因为这很有可能使她们失去一次增强抵御乳腺癌能力的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女性第一次足月的妊娠可以导致乳腺上皮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趋成熟,使得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基因突变能力,同时产生大量的孕激素,孕激素对于保护乳房健康很有用,是雌激素的“对头”,雌激素使乳腺组织增生,孕激素出来“消肿”。所以,怀孕、分娩、哺乳虽然辛苦,但带给女同胞的不仅是可爱的下一代,还大大增强了女性的抗疾病能力,这种能力越早获得,对于防止乳腺癌的发生就越有利。

  要从娃娃抓起

  现在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自然视为掌上明珠,拼命给孩子增加营养,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不算,还从市场上盲目购买儿童食品给孩子补身体,其中不少补品就含有激素,促使女孩子的生长发育加速。据统计,上海女孩子的月经初潮年龄已经由16岁提前到了13岁,初潮来临,说明孩子开始性发育,雌激素开始作用于乳腺组织。女性月经史的延长,意味着乳腺组织更长久地暴露在雌激素的作用之下,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已经表明:女性初潮年龄提前一年,一生中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就增加20%。所以,我说预防乳腺癌要从娃娃抓起,决不是危言耸听。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