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今日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是什么疾病)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是什么疾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50 ~ 55岁。近年来,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多认为与早婚、性功能障碍、生殖力、种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HPV16、18、31、33等高危型为主。病理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宫颈癌癌前病变:宫颈癌癌前病变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表现为底层上皮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核染色大而深,染色质分布不均等异常改变。CIN分为三个等级。CIN 指上皮层下1/3,CIN 指上皮层下1/3至2/3,CIN 指上皮层几乎全部或全部受累(原位癌)。如果侵犯宫颈腺体的腺上皮,称为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

2.宫颈浸润癌

异型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侵入间质,称为宫颈浸润癌。

(1)鳞状细胞癌:占宫颈癌的80 ~ 85%。

宏观检查:早期仅表现宫颈糜烂样改变,疾病发展可表现为外源性、内源性、溃疡型、宫颈管型。

显微镜检查

镜下早期浸润癌:在原位癌的基础上,突破上皮基底膜,浸润间质,深度5mm,宽度7mm。

浸润:显微镜下浸润间质范围超出早期浸润癌,组织学上分为、、级(即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

(2)腺癌:15 ~ 20%。

肉眼检查:多来自宫颈管,呈浸润性生长,可使宫颈管呈桶状改变。

镜检:包括宫颈粘液腺癌、恶性腺瘤、腺鳞癌等。

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阴道出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后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为肿瘤破裂所致。外源性癌症出血较早且较多,内源性癌症出血较晚。

2.阴道排液:是肿瘤表面渗出所致,可为白色或血性排液。如有坏死感染,排出的液体可呈泔水样或脓性,有恶臭。

3.晚期症状:晚期累及邻近器官或组织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并可能出现恶病质等全身衰竭。

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妇科检查(包括三诊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宫颈癌可以通过宫颈涂片细胞学筛查。对于宫颈病变不典型的病例,可用宫颈上皮碘试验、氮激光肿瘤固有荧光试验和阴道镜检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变范围,通过活检即可做出诊断。

1.宫颈涂片细胞学:即刮取宫颈移行区的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这些方法包括巴氏分类法和TBS分类法。现在TBS分类正逐渐取代Pap分类。如有上皮细胞异常或TBS分级Pap级以上,应进行宫颈活检。

2.阴道镜检查:对于宫颈涂片细胞学、TBS鳞状上皮内病变、肿瘤固有荧光阳性的Pap级以上者,应通过阴道镜的放大作用寻找宫颈表面可疑组织,提高活检的准确性。

3.宫颈活检:对于宫颈明显病变,可直接钳夹。注意避开坏死组织,夹住新鲜组织。对于不典型的宫颈病变,可采用碘试验、氮激光肿瘤内在荧光试验和阴道镜检查来帮助确定活检可能的病变范围。在没有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可在秤柱交界处的3点、6点、9点、12点位置进行活检。如果子宫颈涂片呈阳性

宫颈癌应与其他宫颈病变相鉴别,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腺上皮外翻、宫颈结核等宫颈良性病变;宫颈良性肿瘤如宫颈乳头状瘤、宫颈管肌瘤、宫颈粘膜下肌瘤;其他恶性肿瘤如宫颈肉瘤、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应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一般情况、设备条件、医疗技术水平决定治疗措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1)外科手术

1.手术治疗原则:手术只适合早期患者。手术最大的好处是在完成治疗的同时,可以保留卵巢和阴道的功能。目前,手术治疗应是早期中青年患者的首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糖尿病等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应转为放疗。适用于各期患者,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主要针对b期以上,身体不适于手术的患者。包括腔内后装放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治疗原则是在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杀死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腔内照射结合外照射是宫颈癌放疗最常用的方法。腔内治疗采用铱192(192Ir)或铯137(137Cs)放射源后装治疗机,用于治疗局部原发性宫颈病变;体外照射使用直线加速器或钴60(60Co)治疗颈部原发性和转移性病变。化疗主要用于局部大病灶晚期和复发患者的治疗,以及手术或放疗前的辅助治疗。

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早期手术的效果和放疗差不多。晚期、淋巴结转移、宫颈腺癌患者预后差。各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期85%;二期50%; 25%;第四阶段5

  晚期病例的主要死因有

  1、尿毒症:肿瘤压迫双侧输尿管引起;

  2、出血:癌灶侵犯大血管引起;

  3、感染:局部或全身感染;

  4、恶病质:全身重要器官转移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第一次随访在出院后1个月,治疗后第1年每2~3个月复查1次。第2年每3~6个月复查1次,第3~5年每6个月复查1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随访内容主要为盆腔检查,根据病情可进行阴道复发灶活检、胸部X光片、肝脾肾超声、盆腔CT及MRI等检查。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腺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持续刺激:与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而无孕酮拮抗、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等因素有关。

  2、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部分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可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约有30%的不典型增生过长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3、体质因素:内膜癌的发生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婚、少产及绝经后延等因素相关。

  4、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1、阴道流血:未绝经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绝经者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可多可少,大量出血者少见。

  2、阴道排液:部分患者诉阴道排液增多,早期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排液,晚期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并有恶臭。

  3、疼痛:晚期出现疼痛。因癌瘤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所致,可向下肢及足部放射。癌灶侵犯宫颈,堵塞宫颈管导致官腔积脓时,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4、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常伴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恶病质、发热及全身衰竭等。

  早期时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子宫正常大小、活动好。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子宫逐渐增大、质地软;晚期时可见癌组织自宫口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若合并宫腔积脓,则子宫明显增大,质软,呈囊性。若癌灶向周围浸润,则可在宫旁或盆腔内扪及肿物。

  分段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的和最可靠的活检方法。其他辅助诊断方法,的如B型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MRI、CT、淋巴造影、细胞学检查等都是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检查和诊断手段。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根据子宫大小、肌层是否被癌浸润、宫颈管是否累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等而定。主要的治疗为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可单用或综合应用。

  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尤其对早期病例。放疗、化疗主要用于不宜手术的患者,也用于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其他治疗包括激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主要为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IaIb期94%、Ⅱ期84%、Ⅲ期40~60%。

  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表现,诊断时多为晚期。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5年生存率20~30%。

  卵巢组织成分复杂,是全身各脏器原发肿瘤类型最多的器官,除类型繁多,尚有良性、交界性(低度恶性潜能)和恶性之分。卵巢亦为胃肠道恶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转移的常见部位。因位于盆腔深部,异常时检查难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多属晚期,应高度警惕。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生育状况、遗传或基因变化相关。

  组织病理学上卵巢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卵巢上皮性肿瘤:占卵巢肿瘤50%~70%,其恶性类型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5%~90%。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组织学上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交界性肿瘤是指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及核异型,表现为上皮细胞层次增加,但无间质浸润,是一种低度潜在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转移率低,复发迟。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等。

  2、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为来源于生殖细胞的一组卵巢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上皮性肿瘤,占卵巢肿瘤的20%~3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来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间质组织,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8%,此类肿瘤常有内分泌功能,故又称功能性卵巢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多无症状,可在妇科检查发现。患者多在出现腹胀、腹部肿块及腹水时就诊。妇科检查时发现肿块多为双侧,实性或囊实性,表面凹凸不平,不活动,常伴有腹水,若有盆腔内播散则可触及子宫直肠窝种植结节。远处转移时出现相应部位的表现。肿瘤若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压迫神经,可引起腹痛、腰痛或下肢疼痛;若压迫盆腔静脉,出现下肢浮肿;若为功能性肿瘤,产生相应的雌激素或雄激素过多症状。晚期可表现消瘦、严重贫血等恶液质征象。

  根据患者年龄、病史及体征,可初步确定为卵巢肿瘤,应注意鉴别良恶性肿瘤,诊断困难时可作以下辅助检查。

  1、细胞学检查:有腹水者可行腹腔穿刺行腹水肿瘤细胞检查,若有胸腔积液亦应作细胞学检查以确定有无胸腔转移。

  2、B型超声检查:可检测肿块部位、大小、形态等,提示肿瘤性质(囊性或实性,囊内有无乳头)以及初步鉴别卵巢肿瘤、腹水和结核性包裹性积液。

  3、CT、MRI检查:良性肿瘤囊壁薄、光滑、囊内回声均匀;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可有囊内乳头或向周围浸润或伴腹水。可显示腹腔内脏器的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4、腹腔镜检查:对中等大小以下的肿瘤可直接观察肿块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可在病变原发和转移部位进行活检。但若术前检查疑似恶性肿瘤者,术中对包膜完整的肿瘤不宜穿刺以防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

  5、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有CA125、AFP、HCG等,可用于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

  (1)CA125:80%卵巢上皮癌患者CAl25水平高于正常值;90%以上患者CAl25水平的高低与病情缓解或恶化相一致,可用于病情监测和随访,敏感性高。

  (2)AFP:卵巢内胚窦瘤显着增高,未成熟畸胎瘤、混合性无性细胞瘤中含卵黄囊成分者亦有增高。

  (3)HCG:对于原发性卵巢绒癌有特异性,部分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亦有升高。

  (4)CEA:粘液性卵巢癌及胃肠道癌的卵巢转移癌可升高。

  (5)性激素: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产生较高水平雌激素。

  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及其他综合治疗。根据探查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决定肿瘤分期及手术范围。对晚期病例亦应尽量切除肿瘤以减少肿瘤细胞负荷。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要的辅助治疗。暂无法施行手术的晚期患者,可行术前化疗。放射治疗为手术和化疗的辅助治疗。

  预后与分期、组织学分类及分级、患者年龄及治疗方式等有关。卵巢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20~30%。Ⅰa和Ⅰb期癌局限于包膜内,5年生存率可达90%,Ⅰc期为68%。早期好于晚期、组织高分化者好于低分化者、对化疗药物敏感者好于耐药者、术后残灶直径<1cm者好于>1cm者。

  卵巢癌易于复发,应长期随访和监测,若有复发则应再次手术和化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