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药物过敏应该如何改善,如何应对药物过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药物过量、药物不耐受、药物副作用、继发性作用和过敏反应。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和粘膜反应。叫做药疹。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物过敏类型,占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25%-30%。张燕峰成德中心医院皮肤科
2.引起药疹的因素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类型:
(1)解热镇痛药,主要是吡唑啉酮和水杨酸盐制剂;
(2)磺胺类药物,长效磺胺类药物占大多数;
(3)睡眠镇静剂,多为巴比妥类;
(4)抗生素,其中以青霉素最常见。
其他药物如血清、抗癫痫药、呋喃类、吩噻嗪类等。并不少见,中草药引起的药疹也逐渐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药物,尤其是抗感冒药的复方制剂,往往含有上述几类药物的部分成分,因不被注意而引起严重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的影响因素:服药机会越多,药物过敏的可能性越大。药疹的严重程度和一次服用的药物剂量没有明确的关系。除刺激性皮炎外,药物过敏与给药方式无关。就药物性质而言,含苯核和嘧啶核的药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药物剂型会影响药物过敏的发生。例如,无定形胰岛素比快速吸收剂型更容易过敏。
药物过敏的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在药疹的发生中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已报道的药疹中约37.5%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和18.18%有家族史。有过敏家族史者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比无家族史者高2-3倍。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身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有时候,身体所患的疾病也有重要影响。对抗生素过敏多发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某些疾病时,而很少发生在使用抗生素预防某些疾病的健康人群中。
药物的交叉敏感和多重敏感:交叉敏感是指一种化合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后来又会因另一种化合物与最初的过敏原结构相似而引起同样的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多重过敏是指部分患者对多种药物过敏,但这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并不相似。
2.药疹类型和重症药疹
大多数药物在开始治疗后7-10天致敏后出现,但如果以前使用过类似药物,也可在几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
常见的药疹类型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猩红热、麻疹疹、固定型药疹、多形红斑等。
此外,还有几种严重的药疹,非常罕见,但可危及生命,其发病率可占住院病人的1。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重度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红皮病)、药物过敏综合征。
重症药疹常见的致敏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抗生素和别嘌醇等。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六周不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如别嘌醇、卡马西平)的致敏期较长,可达3-6周。他们在寻找诱因时容易被忽视,却未能及时停药。因此,仔细询问患者在过去1-2个月内的用药情况非常重要。重症药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情进展迅速,全身出现红斑,表浅水疱,表皮疏松,稍用力可刮破皮肤,呈现烂桃皮、烫伤、烧伤的外观。口腔和外阴黏膜大面积坏死、脱落。也可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渗出、结痂、大面积脱屑、有异味。全身中毒的症状很严重,ac
对于重症药疹的防治,首先要严格控制用药,根据适应症尽可能减少药物品种,杜绝药物滥用。服药前仔细询问病史,有药物过敏史者尽量不要使用类似药物。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发热、瘙痒、面部或身体出现轻度红斑、胸闷和全身不适等。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停药,避免出现严重反应。治疗中,应先停用可疑药物,加强水化,促进药物排泄。一般来说,早期使用高剂量皮质类固醇和IVIG。因为广泛的表皮剥脱和渗出,加上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很容易引起皮肤、黏膜、肺部感染,甚至败血症。应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国外,重症药疹患者一般入住烧伤病房,提供无菌环境和全面护理。注意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激素相关的副作用。患者往往因为黏膜受损而无法进食,需要及时营养。
重症药疹死亡率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报道不尽一致。根据重症药疹的类型,死亡率从5%到75%不等。死亡率的明显差异与患者是否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支持治疗、并发症的处理、综合护理及患者既往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