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今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发病基础及其监测手段

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发病基础及其监测手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半年前,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白细胞数量偏高,10000/微升。她没有感到不适,经过反复检查,排除了传染病;经过多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始终高于正常值,只有b超检查发现脾脏略有增厚。为了找出白细胞增多的原因,我来到了血液科。

2、 医生仔细分析了她之前的检查结果后认为,要想明确白细胞增多的原因,除了排除炎症引起的感染外,还需要系统检查患者的造血功能是否异常。在血液学领域,有一类疾病统称为“骨髓增生性疾病”,具体包括以下四种特定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这种疾病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不感,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

3、 为了找出这位患者患病的根本原因,我们建议她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骨髓穿刺、核型分析和融合基因检测。一周后,她的检查结果显示t(9:22)染色体易位,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4、 诊断和分析:

5、 这个结果的实际意义是,人类有23对染色体,她的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各有一小段断裂。然后,当染色体修复后,9号的片段连接到22号,22号的片段连接到9号,产生了新的基因BCR/ABL。这个新基因编码一种新的BCR/ABL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具有持续而强烈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细胞不断增殖和分裂,最终导致白细胞增加。因此,这位患者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6、 治疗:

7、 以往CML的治疗主要采用羟基脲、干扰素,或联合小剂量化疗控制细胞数量。

8、 目前国际上最新的进展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STI571)进行靶向治疗。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特异性结合患者的BCR/ABL蛋白,抑制这种癌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使CML白血病细胞凋亡,达到疾病缓解的目的。这种治疗药物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存活时间),成为CML治疗的首选。

9、 疗效评价:

10、 因为CML的病因明确,主要是产生了异常的BCR/ABL融合基因。靶向药物主要针对BCR/ABL蛋白,所以判断CML疗效的具体指标是BCR/ABL融合基因的数量。在临床实践中,建议在用药后至少每3-6个月检测一次BCR/ABL融合基因数量的变化。目前主要检测患者服药后3、6、12、18个月融合基因减少的数量,比较上述时间点BCR/ABL融合基因的变化趋势,以此来判断治疗效果。根据BCR/ABL基因数目的变化,预测患者未来的生存时间。

11、 融合基因的检测和监控:

12、 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的变化。

13、 我们血液科发展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和临床基因诊断技术。血液学实验室构建并完成了10余种检测基因的克隆和标准样品的质粒构建,设计了50余种白血病基因的检测引物并建立了检测技术体系,可提供准确的白血病基因诊断技术,主要用于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定性检测和辅助诊断白血病;监测白血病患者对化疗及其他治疗的反应,评价疗效。对于CML患者,检测和监测特征性融合基因BCR-ABL的拷贝数可以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长期预后。

14、 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血液疾病的治疗进入了“基于基因分子分型的白血病个体化治疗”模式,明显提高了部分患者的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