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媒体 >

今日最新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初二(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导读 您好,小编农农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初二,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阅读

您好,小编农农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初二,古诗文阅读题目及答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2、练习1 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1,“岭外”一般是指 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 ,三四句是写 。

5、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且”?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请作具体说明。

6、[作者]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曾先后事奉张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贬钦州。

7、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对格律诗的形成、完备颇有影响。

8、他在放逐中的诗歌能够表达真切感受,写得比较平实自然。

9、[相关历史地理知识]钦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

10、唐时辖地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地。

11、岭外:又称岭表、岭南、岭峤、岭海,是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座山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

12、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也是唐、宋时流逐官员的地方。

13、汉江:即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14、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

15、[简解]具有一定的常见(常见)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古文、古诗,是很有作用的。

16、我们知道了“岭外”的知识,便自然知道“岭外”指的就是“五岭以南”地区,而这个地区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确解答第1题了,答案为“五岭以南地区”。

17、知道了“汉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进,从而知道史的2句是追述贬官岭南的情况,而3、4句是写作者临近家乡时的心情。

18、再看2句和3、4句之间,实际上有因果关系。

19、因为贬官到遥远的岭南,很就没有得到家乡、亲人的音信(“音书绝”),对于亲人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临近家乡、临近旧居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意外。

20、这一心理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长。

21、长期贬谪天涯,一旦赦还家乡,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作者却反而胆怯起来了。

22、这无疑是反衬手法,以此来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强烈而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23、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具有常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较强的联想能力,必须首先把诗歌看懂读透;然后在按照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24、[参考答案] 1,五岭以南地区 追述贬居岭南情况 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2,因为贬居岭南“音书断”,不知家里情况,有种种疑虑,心情十分矛盾。

25、这是映衬手法,更能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

26、(意思对即可)练习2 马嵬驿 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27、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8、[试题]1,“石壕村”源自唐代诗人 的诗歌 ;“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其号为 。

29、2,诗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长生殿”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

30、3,诗的三、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

31、提倡“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

32、[常识] 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

33、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逃四川,路过此地,禁军兵谏,处死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杨贵妃(杨玉环)自缢。

34、 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35、[题解]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路过马嵬坡,吊古伤今,题写了这首诗。

36、要解答好试题,必须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诗歌读懂。

37、诗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38、诗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对马嵬坡而呼吁人们不要老是吟唱当年白居易写得《长恨歌》,替唐玄宗和杨贵妃垂泪;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为人间也有“银河”阻隔,使人们不能团圆。

39、第三句转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杜甫所写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诗歌,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诗人指出百姓的泪多于长生殿上的泪,人民的痛苦远远地超出了唐玄宗的个人痛苦,实际上这是再次强调“莫唱当年长恨歌”,而应当去多多关心人民的疾苦。

40、由此看来,作者对文人们一到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

41、怀古是为了讽今、或者是为了抒怀,袁枚的这首诗自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42、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试题了。

43、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44、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

45、“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

46、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

47、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

48、(意思对即可)练习3过华清宫 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49、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0、过华清宫 崔撸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51、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52、[试题]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 的角度切入,崔撸却是从 角度切入。

53、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请作简要说明。

54、3,你认为哪首诗的主题更深刻?为什么?[注释] 华清宫:位于骊山脚下,唐玄宗为杨贵妃所见,内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

55、霓裳曲:传说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舞蹈制作的乐曲。

56、渔阳:地名,今天津蓟县,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

57、渭水:河名,源出甘肃,经陕西、河南,汇合洛水,流入黄河。

58、[题解] 这是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求比较内容或特色。

59、这就需要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题目要求仔细辨析它们的异同。

60、杜牧站在华清宫前,首先想起了历史,所以直接从安禄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进行对比,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严重错误,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

61、而崔撸则是从眼前所见的华清宫衰败景象入手,最后感慨“湿云如梦雨中尘”,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62、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第1题,同时也为解答第3题作好了准备。

63、第1题的答案分别为“历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64、第2 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理解。

65、“始”在诗中的意思是“才”“方才”。

66、一个“才”字显示了唐玄宗寻欢作乐的时间之长,也显示了唐玄宗耽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恶果,既有极强的讽刺性。

67、所以这个“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68、这两首诗,杜诗主题显明,崔诗主题含蓄;杜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崔诗只是一般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69、所以,比较起来杜牧的诗主题更深刻。

70、 2008年4月17日练习4绿竹引 宋之问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71、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72、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73、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74、[试题]1,诗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75、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 ,表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

76、[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

77、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体裁(近体或古体)。

78、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

79、诗的2句点“绿”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

80、此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

81、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

82、“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

83、古人有言说:“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

84、”“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实。

85、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

86、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87、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

88、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89、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

90、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

91、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

92、(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

93、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

94、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

95、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

96、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97、练习5在狱咏蝉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8、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99、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0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01、[注释] 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102、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03、[试题]1,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 。

104、2,诗中的“玄鬓”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

105、3,这首诗最主要的手法是 (填四字),颈联中还运用了比喻象征,“露重”和“风多”比喻的是 。

106、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解]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107、“初唐四杰”的诗歌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的绮丽习气,但是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比较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108、骆宾王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他写的《讨武曌檄》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武则天读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

109、其诗多悲愤之意,又善骈文。

110、诗的2句点题,第一句点“咏蝉”,第2句以“南冠”点“在狱”,“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变的忠贞之士。

111、3、4句承接,“来对白头吟”的是“玄鬓”,而“玄鬓”就是“蝉”。

112、这四句说自己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忽然听到了蝉的鸣叫,引起来无穷的忧伤感慨。

113、5、6句一转写因为“露重”,所以蝉“飞难进”,因为“风多”(大),所以“响易沉”(叫声容易消散)。

114、7、8两句感叹,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有谁能够替我表白心迹呢。

115、全诗托物言志,表达出深沉的忧伤感慨。

116、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117、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18、),准确解答习题了,参考答案如下: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2,蝉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风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击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119、练习6羌村(其二) 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120、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121、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122、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123、赖知禾黍收,已觉槽床注。

124、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125、[注释] 安史之乱中,杜甫逃出长安,追上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126、为了营救房管,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

127、[试题]1,杜甫,字 ,因官职而被称为 ,因诗歌成就被称为 。

128、2,从诗中看来,“还家少欢趣”表现在 。

129、3,联系时代和杜甫思想、经历,诗中的“百虑”指的是 。

130、4,对“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因为孩子怕我而离开,另一说是孩子怕我有离家远出。

131、你认为那一种更合理?为什么?5,分析诗中“萧萧”和“煎”字的表达作用。

132、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

133、[题解]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子美、杜工部(杜拾遗)、诗圣。

134、此诗的2句中的“迫偷生”、“少欢趣”是一个纲,下文便全面展开。

135、细读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畏我复却去”、“忆昔”“绕池树”、“抚事煎百虑”、“斟酌”“慰迟暮”,正是作者“少欢趣”的种种方面--即家庭的离合、忆昔的惆怅、国事的忧虑、迟暮的感伤等等百感交集。

136、由此第2题也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137、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

138、通过这首诗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迫偷生”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营救房管,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即为了国家、时事而遭到打击。

139、这也是杜甫“抚事”的重点,也是“煎百虑”的主要方面。

140、这样,结合作者的家庭和自身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较好地解答第3题了。

141、杜甫“煎百虑”的内容无非是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和个人的仕途坎坷。

142、第4题,是一个比较理解。

143、比较理解不能脱离原诗,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从诗歌本身得出正确的结论,切不可主观臆断。

144、请看“畏我复却去”的前句是“娇儿不离膝”。

145、“娇儿不离膝”说明孩子非常喜爱父亲,所以“孩子怕我而离开”是毫无根据的。

146、而“另一说是孩子怕我又离家远出”,却是十分合理的。

147、为什么呢?其一,前后两句形成映衬,更能表现父子的深情;其二,孩子“畏我复却去”,又说明父亲离家已经不是一次,更能表现安史之乱危害的剧烈。

148、所以这个描述内涵和感情极为丰富,自然是“更合理”的。

149、第5题是词语分析。

150、诗歌中的词语考察,无非是分析词语在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

151、考察的词语大多为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此外还有叠词和名词(名词组成画面)。

152、本诗中的“萧萧北风劲”是写景,“抚事煎百虑”是写自己的心境,所以前者一定是渲染气氛,创造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氛。

153、“萧萧”描绘风声,表现秋风之大,创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

154、“煎”写心境,是煎熬的意思,突出内心极其复杂强烈的焦虑痛苦,体现他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生动而感人。

155、练习7梦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56、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57、[试题]1,从词的长短来看,这首词属于其中的 。

158、词的别称有 、 等。

159、2,“过尽”一词内涵的意思有两层,分别是 和 。

160、3,简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161、[题解]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称为曲、曲子词。

162、词的别称还有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等。

16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大约58字以下)、中调和长调(大约90字以上)。

164、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叫上下片(也有单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长调)。

165、词的上下片之间起过度作用的句子叫“过片”,“过片”一般在下片的开头(也有少数在上片末尾的)。

166、“慢词”是按照曲子的节奏来定的,所谓“慢词”就是音乐节奏舒缓的词作。

167、词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写的,所以可以没题目,但是一定有词牌。

168、作为基本常识,词牌和词题(题目)必须分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169、由此可知,第1题的答案为:[1] 小令,[2] 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

170、第2题考察对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

171、词语是用来叙事、描绘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而且叙事、描绘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读懂作品,揣摩句意,然后由表及里,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172、“过尽”一词写女子看遍了江上的船只,说明她伫立远望的时间十分久长;这一长时间的孤立期盼,又与“皆不是”形成强烈对照,真切地表现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长悠远--这就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

173、第3题考察对“景语”的理解。

174、古诗中的写景,往往寄寓着情感。

175、我们就要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176、温庭筠的这首小词属于闺情题材,主人翁是闺中思妇,所以作者的叙述描写都是为表现思妇的情感服务的。

177、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斜晖和江水写得情意绵绵,实际上表现的是思妇的情感,这叫寄情于景。

178、所以我们可以回答说:作者寄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相思和忧伤(要点到,意思对即可)。

179、练习8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180、观书有感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181、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82、琴 诗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 诗。

183、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 ,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

184、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185、[题解]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

186、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187、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188、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

189、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190、苏轼的诗说琴放在匣子不会发出琴声,必须要手指弹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没有琴,也不会产生琴声。

191、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想听到优美的琴声,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用哲学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作用的。

192、题解2,从表达上来看,两首诗是明显不同的。

193、朱熹的诗先叙事,再转而对比、议论,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较具体的叙述中显示哲理。

194、苏轼的诗全是议论(虚写),问而不答,引人思考,在体悟中明白道理,显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

195、(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练习9[双调] 水仙子 重观瀑布 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196、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

197、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98、[试题]1,从作者的观察视角来看,作品中有 ,如 ,主要表现 ;有 ,如 主要表现 。

199、2,“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等,其作用是 。

200、3,请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

201、[题解]这是乔吉著名的元曲小令之一。

202、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通俗地说,杂剧是戏剧剧本,散曲是依照宫调、曲牌填词而演唱的歌曲。

203、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几支歌曲依照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就叫套数(套曲),单支的歌曲就叫做小令。

204、每支单曲都有宫调、曲牌和题目(题目有时可以没有,象词一样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比如所选作品中的“双调”是宫调名,“水仙子”是曲牌,“重观瀑布”是题目。

205、描写山水风景,就象画画一样,要表现出山水风景的空间立体感,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绘。

206、从观察的视角来看,无非是远、中、近,正、侧、反,俯视、平视、仰视等。

207、如曲中“石壁高垂雪练寒”是远望,“ 冰丝带雨悬霄汉”是仰视,“露华凉人怯衣单”是近观感受,而“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则是“远、中、近”和“仰、平、俯”融合。

208、所以我们在第1题的横线上,可以填入“仰视”,如“ 石壁高垂雪练寒”,主要表现瀑布之“高悬”气势;“俯视”,如“晴雪飞滩”,主要表现水势之湍急壮观(意思对即可)。

209、2题中的“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首先在总体上是运用了排比,而每个句子又运用了比喻(连用比喻也叫博喻)。

210、排比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强气势,二是可以从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来表现事物或表达思想情感。

211、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描绘更加具体形象,表达更加生动感人。

212、所以,“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态、色彩,栩栩如生,表现了瀑布飞泻的宏伟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213、第3题是比较分析,比较必须抓住比较对象的根本特点(相同或相异)。

214、此题中两者都写瀑布高悬的景象,是很明显的共同点;所以,主要是比较的是它们不同点。

215、李白的诗句没有具体的形态、色彩描写,着力于瀑布的“神”,表现瀑布“飞流直下”的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乔吉则重在描绘瀑布的形态、色彩和给人的感觉(寒)。

216、两者各有特色,但是李白的“飞流直下”的气势,是乔吉所远远不及的(诗如其人,没有李白的胸怀、豪情,是写不出李白那样的诗歌的。

217、怪不得古人有言:“杜甫可学而李白不可学。

218、”)。

219、此题只要比较点准确,分析合理即可。

220、 2009年5月1日星期四练习10赠韦侍御黄裳 李白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221、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222、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22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224、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225、[注释] 韦黄裳,曾任侍御,据《旧唐书》记载,其为人好谄媚权贵。

226、 飙:风。

227、[试题]1,诗中与“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是“ ”、“ ”,这两句表现了松树 的品格,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228、2,此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和 ,作用是 。

229、3,诗歌五至八句是指出 ,作者写作此诗的意图是 。

230、[题解]综观此诗:前四句,李白先写松树,表现松树凌冬不凋、昂然挺立的雄姿,傲岸不屈的精神;中间四句,写桃李以美艳取悦于人,却不能久长,与青松形成鲜明对比。

231、后四句,李白揭示主题,语重心长地告诫黄裳,要学习青松而不要作桃李,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心志。

232、题解1,读全诗可知,“受屈”指的是受“霜雪”之寒和受“微飙”之摧,所以和“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应该是“亭亭凌霜雪”和“岂为微飙折”。

233、这两者表现了松树历经艰难而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完全一致的。

234、题解2,“长松”和“桃李”是对比,同时又是比喻(象征),其作用自然是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长松”和“桃李”的不同品格,又鲜明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为人必须不趋炎附势,坚持高尚坚贞的品格。

235、题解3,诗歌的5--8句是写桃李可以迷人一时,好景不长。

236、它们奴颜婢膝而“卖阳艳”确实可以使人“行且迷”,但是春天一过,桃李就“碧叶成黄泥”,下场悲惨了。

237、也就是说献谄媚人仅能得意一时,却不能长久。

238、因此,李白写作此诗的意图也十分明确:“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希望黄裳做个正人君子。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